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脸识别技术(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RT)已成为企业提升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风险和合规性,并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专业的法律咨询来降低这些风险。
首先,我们将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可能遇到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当前的法律框架,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如何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如何进行合规性评估,以及在面临潜在法律诉讼时,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和法务部门、产品开发者更好地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环境,确保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同时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权益。最终,通过和专业律师的讨论,企业将能够有效地规避法律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与法律合规的平衡。
一.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2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为68亿元,顶象发布的《人脸识别安全白皮书》数据预测,未来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3%的增速,2023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 [1],2024年市场规模可突破100亿元,2028年市场规模预计在235亿元左右。[2]在消费级市场,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支付的一种主要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解锁、门禁系统、金融支付等场景。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刷脸支付技术应用社会价值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是我国刷脸支付的“元年”,刷脸支付用户达到了1.18亿人, 2022年突破7.6亿人。[3]
顶象发布的《人脸识别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人脸识别目前应用最多是安防占54%,其次是金融占16%,此后分别是娱乐10%、医疗7%、电商零售6%、出行3%、政务2%、其他2%。以公共安全领域为例,2022年我国人脸识别在警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渗透率已超过35%。在金融反欺诈、身份认证等场景的应用也日渐普及。[4]
人脸识别技术(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RT)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它通过分析个人的面部特征来识别和验证身份。这项技术利用算法和数据库比对,能够在数百万张面部图像中迅速找到匹配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手机解锁、支付、刷脸登录、出入境等场景大幅提升效率。
在零售行业,人脸识别技术被用于提升顾客体验,通过识别回头客和分析购物习惯来个性化服务。金融服务业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以防止欺诈行为,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公共安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帮助执法机构识别和追踪嫌疑人、协助寻找失踪人口等。此外,健康医疗也开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管理病人信息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它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侵犯和数据滥用的担忧。因此,企业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技术的合法性和伦理性,确保在创新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二. 我国涉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主要包括《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企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
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包括人脸信息)前,必须获得当事人的明确同意,告知收集目的、方式等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意撤回途径。
建立全面的数据合规机制,包括开展隐私风险评估、采取去标识化加密等技术措施保护数据安全、遵循最小够用原则防止过度采集等。
确保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消除潜在的偏差和歧视风险,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赋予个人知情同意的权利,并在人脸识别自动决策过程中保留人工介入机会,设立申诉机制维护公众权益。
配备专业的隐私合规团队和管理制度,加强相关培训,持续跟踪法律法规更新。
总之,企业需要从隐私告知、数据安全、算法公平、个人权利保护、组织治理等多方面切实贯彻隐私合规要求,确保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合规应用。
三. 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可能面临的法律挑战
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可能面临以下几方面的主要法律挑战:
隐私权挑战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涉及收集和处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这种做法容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企业需要谨慎处理,获得个人明确同意,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过度收集和滥用个人信息。此外,公共场合无差别采集公众人脸信息也可能构成隐私侵犯。如某零售商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门店摄像头采集顾客人脸信息建立身份库,用于分析顾客购物行为和推送个性化广告,这种做法可能会侵犯顾客的隐私权和自主选择权。
数据合规挑战
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需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关于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定,包括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知情同意、安全措施等。同时需符合一些部门规章如公安部《征集保存人脸识别信息运营规定》的合规要求。跨境数据流动还可能受到限制。数据合规审查是一大挑战。如某企业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存储了大量非必要的原始人脸图像数据,没有对敏感数据采取去标识化和加密等保护措施,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将给当事人造成严重隐私风险。
算法公平性挑战
人脸识别算法存在潜在的偏差和歧视风险,可能会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这不仅涉及公平性原则,而且可能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如商店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识别顾客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管理员工考勤和访客登记等等,这些应用将有可能产生歧视或者差别待遇。
自动决策权利保护挑战
人脸识别属于自动化决策的一种,决策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人权利。企业需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可解释性,保留人工介入机会,允许个人拒绝的权利。如何平衡自动化与人权保护是一大挑战。
消费者权益保护挑战
在商业领域使用人脸识别,还可能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如未经允许对顾客人脸特征进行收集、对付费方式强制要求使用人脸识别等,可能构成侵权或不公平交易。平衡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是一大考验。
总之,隐私权、数据合规、算法公平性、自动决策权利、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给企业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法律挑战和合规压力,需要高度重视并付诸切实行动。
四. 对企业如何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保持合规的具体建议
针对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的合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
企业应当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之前,开展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识别潜在的隐私风险。评估应审视收集使用人脸数据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这是确保合规的前提性工作。
遵守知情同意原则
对于收集使用个人人脸信息,企业必须事先征求个人的明确同意。同意应当是真实、具体、可辨的。告知语应对收集使用目的、方式、存储期限、访问权限等作出明确说明。同时提供方便、可选择的同意撤回途径。
实施去标识化和加密保护
对于采集的人脸信息,企业应尽量实施去标识化或匿名化处理,减少身份识别风险。人脸模板数据、特征值等应当采取加密和访问权限控制,保证数据安全。对于不再需要的个人信息应及时删除。
优化算法公平性
人脸识别算法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某些群体的识别准确率。企业应持续评估、改进算法,消除歧视性、不公平的系统性问题。同时加强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说明。
维护个人权利
在人脸识别自动决策过程中,应为个人保留人工介入机会,以及查阅和拒绝不合理决策的权利。同时要设立便捷有效的申诉渠道,保护个人权益。
完善内部合规管理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定期开展隐私风险评估,及时修正隐私政策和流程。加强员工隐私合规培训和管理。
重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不应过度牺牲隐私权或公众利益,需慎重平衡技术便利与伦理底线。企业应本着社会责任心,遵守相关行业自律准则与最佳实践。
企业应当从制度、技术、管理和道德层面入手,系统性地落实隐私保护措施,切实做到依法合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维护公众权益。
五. 近期有影响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关诉讼案例分析及对企业的启示
近期有几起影响较大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关诉讼案件,分析如下:
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公司人脸识别侵权案 [5]
案情概述:
本案是一起因服务合同纠纷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纠纷。
郭兵于2019年4月27日向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购买了“畅游365天”的双人年卡,并按要求提供了包括指纹等个人信息。后野生动物世界将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向郭兵发送短信通知并要求激活人脸识别。但郭兵及其妻子不同意改为人脸识别入园。双方就此发生纠纷。
判决结果:
一审法院判决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并删除郭兵的面部特征信息。
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赔偿判决,并判令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的指纹识别信息。驳回了郭兵的其他诉求。
案例分析:
本案关注的焦点是经营者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生物识别信息的规范性问题。
法院认为,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较强人格属性,应当谨慎处理并严格保护。经营者只有在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求消费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收集和使用生物识别信息。
对于指纹识别店堂告示内容,由于郭兵已知情并自愿提供个人信息,因此对双方均具约束力。但人脸识别店堂告示并非郭兵与野生动物世界的合同内容,对郭兵不发生效力。
野生动物世界未经协商及郭兵同意,单方面变更入园方式构成违约。法院判令其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法院进一步认为,野生动物世界收集郭兵照片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指纹识别入园,并未取得其使用照片处理人脸识别信息的授权,因此判令删除其面部特征信息。鉴于双方的指纹识别入园合同已无法履行,法院亦判令删除郭兵的指纹识别信息。
企业合规启示:
收集使用消费者生物识别信息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取得消费者的充分知情同意;
不得滥收、过度收集消费者生物识别信息,收集目的、方式和范围要与企业的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符合最小够用原则;
一旦收集使用目的发生变更,如涉及消费者重大利益,须再次取得消费者的明确授权;
要切实履行对收集信息的保护义务,防止泄露、遗失或者被滥用;
避免对消费者在交易地位、交易条件上的人格权利方面实施不合理的限制。
收集使用消费者生物识别信息是一个敏感的环节,企业务必依法合规开展。
Clearview AI遭多州集体诉讼 [6]
案情概述:
Clearview AI 是一家备受争议的人脸识别应用程序公司。该公司的面部识别系统涵盖了从各大主流网站上抓取的 30 亿张图片数据。使用 Clearview AI 的系统,只需上传某个人的面部照片,就可以查看他在网上的公开照片,包括照片的地址链接。该公司的客户包括美国警方、执法机构和银行。[7] 然而在2020年2月,Clearview AI 遭遇了重大数据泄露事件,其中完整的客户名单被盗。
最终结果: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和伊利诺伊州的律师起诉Clearview AI 后2022年5月与其达成了和解协议。根据和解协议,Clearview AI 不仅在伊利诺伊州,而且在全美范围内永久禁止向大多数企业和其他私人实体提供其面部图像数据库。该公司还被禁止在未来五年内向伊利诺伊州的任何实体,包括州和地方警察,出售其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此外,根据和解协议,Clearview AI 必须允许伊利诺伊州居民阻止其面部数据进入 Clearview 的大规模数据库。
案例分析:
这起诉讼案件涉及隐私、技术和法律等多个方面。Clearview AI 的面部识别技术已从在线图片中捕获了超过 30 亿张面部图像。该技术曾向私人公司、富人和联邦、州和地方执法机构提供对这一数据库的访问。伊利诺伊生物信息隐私法要求收集、捕获或获取伊利诺伊州居民生物特征识别符号(如指纹、面部图像或虹膜扫描)的公司首先通知该个体并获得其书面同意。这是因为不可自主捕获的生物特征识别符号(无法更改)可能对个人的安全、隐私和安全构成更大的风险,而不同于其他识别符号(如姓名和地址)的捕获。
企业合规启示:
透明度和知情同意:企业应该明确告知用户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目的,并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这包括明确说明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的方式。
隐私保护:企业应该采取措施确保用户的隐私得到保护,例如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加密敏感数据以及遵守相关法规。
法律合规:企业应该了解并遵守适用的法规和隐私法律,以确保其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合法且符合标准。
总之,Clearview AI 的案件提醒我们,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需要谨慎,并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
“人脸识别”行政处罚案例 [8]
案情概述:
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曾发布《“人脸识别”400+行政处罚案例分析解读》,该文作者以“人脸识别”作为关键词,通过威科先行数据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22件涉及“人脸识别行政处罚”的案件。其中,因“人脸识别”所涉的人格权益保护案件29件,均发生在房屋销售行业中。这些案件均因房地产企业在售楼处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采集和使用消费者人脸信息而被处罚。
企业采集人脸信息主要是为了区分消费者来源渠道(自然来访还是经纪人/中介带客),方便与中介方结算佣金。
大多数企业未向消费者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也未征得消费者同意授权。
处罚结果:
行政监管部门认为上述行为均属于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罚款金额从10万元至25万元不等,少数案件仅给予警告处罚。
要求企业改正违法行为,停止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并删除已采集的消费者人脸信息。
案例分析:
人脸信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企业收集使用前需要遵循必要性和透明化原则,明示目的方式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企业为内部管理之需而过度采集消费者信息,已超越了必要的范围,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利。
企业违法获利情况多数无法查证,但行为本身即构成违法,需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企业合规启示:
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前,企业应制定完善的隐私合规政策,对目的方式范围作出明确界定。
收集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时,需向消费者作出充分告知,并通过单独同意等方式获得授权许可。
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应坚持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采集无关个人信息。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对员工进行隐私合规培训,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总的来说,这些案例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违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重视,也为企业合理运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予以了明确的合规要求和启示。
六. 国外法规对人脸识别的规范,以及企业在海外业务中应注意的法律风险
在国际层面,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提出了规范和限制,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时需要高度重视这些合规要求: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9]
2018 年 5 月 25 日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是一项全面的数据隐私法律,为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建立了一个框架。它要求以安全的方式处理所有个人数据,并包括对不遵守这些要求的企业的罚款和处罚。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一些有关其个人数据的权利。《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是世界上最严格的隐私和安全法。尽管它是由欧盟 (EU) 起草和通过的,但如果您的公司或组织向欧盟境内的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或监控他们在欧盟境内的行为,则无论您公司或组织的地理位置是否在欧盟境内,都需遵守 GDPR。
随着GDPR的出台,欧洲在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个人数据委托给云服务并且每天都有违规行为发生的时候,表明了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坚定立场。该法规本身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对细节要求比较含糊,这使得 实现GDPR 合规性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 (SME) 而言。
人脸识别技术(FRT)在处理个人数据(即与个人面部特征相关的生物识别信息)时,适用《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规定。GDPR将面部图像视为生物识别数据,由于其敏感性质,被归类为需要额外保护的特殊个人数据类别。以下是GDPR框架内与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一些关键条款:
合法性、公平性和透明性:GDPR要求以合法、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处理个人数据。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必须确保其做法符合这些原则。
明确同意:GDPR通常禁止在未经数据主体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出于唯一识别的目的处理生物识别数据。人脸识别属于这一类别,企业在使用此技术之前必须获得明确和知情同意。
数据保护影响评估(DPIA):在实施人脸识别系统时,企业应该进行DPIA,以评估对个人隐私的潜在风险。DPIA有助于识别和缓解与该技术相关的隐私风险。
数据主体的权利:个人根据GDPR享有权利,包括访问其个人数据、要求删除以及反对处理的权利。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必须尊重这些权利,并提供个人行使权利的机制。
安全措施:企业必须实施适当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生物识别数据,包括面部图像。这包括加密、访问控制和定期安全评估。
问责制和文件:企业必须保留证明符合GDPR要求的文件。这包括记录处理面部数据的合法依据、同意机制和安全措施。
数据最小化:企业应该仅收集和处理实现特定目的所需的最少面部数据。不必要的数据不应保留。
特殊数据类别:生物识别数据(包括面部图像)属于特殊数据类别。企业必须以更加谨慎的方式处理此类数据,并遵守更加严格的要求。
监管监督:GDPR监管机构监控合规性,并可能对违规行为处以罚款。企业必须了解监管发展动态,并相应调整做法。
GDPR 规定了两级罚款,每级对应不同的违规类别:第一级即违规行为将被处以最高 1000 万欧元或企业全球年收入 2% 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第二级即违规行为将被处以最高 2000 万欧元或企业全球年收入 4% 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
除了这些罚款外,当企业违反 GDPR 时,数据主体还可要求损害赔偿。因此,在欧盟范围内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必须遵循GDPR的复杂规定,在平衡这一强大但潜在具有侵入性的技术的利弊时,确保合规。
美国州法和监管机构指引
比较出名的如伊利诺伊州《生物识别隐私法案》(BIPA) [10];2009年,德克萨斯州通过了“捕获或使用生物识别标识符法案”(CUBI);2020 年 佛蒙特州通过了“暂停面部识别技术”;纽约在2021年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在学校进行面部识别;加利福尼亚州也通过了一项新法律对使用面部识别技术进行规制,等等。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消费者隐私权组织也发布了人脸识别实践指南,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
加拿大的《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件法》、澳大利亚《隐私法》、新加坡《个人数据保护法》等均有涉及人脸识别的合规要求。
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等还出台了更严格的人脸识别使用限制。
国际组织准则
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人脸识别和隐私权的决议、经合组织人工智能原则等,都提出了应用人脸识别时应遵守的隐私、公平、透明等基本原则。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脸识别技术监管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给跨国企业的全球统一政策制定带来挑战。
例如,虽然欧盟GDPR和美国加州隐私法对生物识别信息都作出较为严格规定,但在具体执行细则上还是有区别。GDPR要求企业进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而加州则无此硬性要求。
另外,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隐私法规相对滞后,对人脸识别的监管较为宽松,与发达国家形成分歧。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跨国企业在不同地区执行的隐私合规政策存在冲突,给跨区域业务带来运营成本和管理风险。企业在跨国业务中使用人脸识别,应当全面评估所涉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合规的隐私政策和实施路径,谨防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同时,还需要关注国际组织相关准则及未来的监管趋势。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跨国企业:
全面梳理业务所涉及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确定合规底线统一标准。
在敏感国家和地区采取符合当地监管的更严格政策。
建立统一的全球隐私合规管控体系,明确内部流程。
密切关注新兴市场隐私法规动态,及时更新政策。
与行业同行协作,共同推动相关法规国际协调一致。
只有建立统一的全球人脸识别隐私保护政策和执行体系,跨国企业才能最大限度控制合规风险,高效开展全球业务。
七. 专业律师在帮助企业理解和遵守人脸识别技术相关法律方面的重要性
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律师在帮助企业理解和遵守人脸识别技术相关法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解读和风险评估
人脸识别技术涉及隐私权、数据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个法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专业律师能够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解读,全面评估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合规策略制定
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律师可以从合规角度出发,为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策略,包括:建立隐私保护机制、设计告知同意流程、完善数据安全措施、优化算法公平性等,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
合同文件把控
对于采购人脸识别技术系统、委托开发等事项,律师能够审核并完善相关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避潜在纠纷,保护企业利益。
危机应对
一旦发生人脸识别应用导致的隐私侵权、消费者权益受损等法律纠纷,律师将在证据保全、维权策略、诉讼代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法律顾问
律师可以持续为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及时了解行业监管动态,评估合规性,优化企业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策略。
培训指导
律师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法律合规培训,强化合规理念,指导规范的技术应用实践。
总之,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充满了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专业律师的参与能最大程度确保企业合法合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规避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应高度重视与律师的合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价值。
八. 鼓励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前咨询法律专家,以确保其业务操作不会违反现行法律
人脸识别技术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权和数据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谨呼吁各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前,务必咨询专业的法律专家,以确保业务操作合法合规,避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涉及《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触及隐私权、消费者权益等多个法律领域。相关案例也充分表明,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将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
而法律专家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法律解读和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合规策略,把控采购合同,处理法律纠纷,并持续提供法律顾问和培训服务,是企业的"法律保护伞"。
因此,在部署人脸识别系统或拓展相关业务前,企业理应主动聘请专业律师,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全面评估合规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规避潜在法律风险,确保企业合规运营,维护自身利益。
我们呼吁,珍惜人脸识别技术为我们带来的红利,但也要时刻警惕其潜在的法律隐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推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合规应用,维护公众个人信息权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九. 鉴于科技法律环境的快速变化,建议企业定期审查和更新其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政策
鉴于科技和法律环境的快速变化,定期审查和更新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政策确实至关重要。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重要原因:
法律法规更新
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应用等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和修订。企业必须及时跟进最新的法律动态,评估现有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政策是否符合最新合规要求。
新出现的法律风险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新领域的不断应用,可能出现新的法律风险,如算法偏差、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企业需要及时识别并补充相关风控措施到政策中。
科技发展变革
人脸识别技术技术本身也在快速演进,可能出现新的功能、应用场景。企业需要重新评估政策的前瞻性、全面性。
社会伦理关注
社会大众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隐私和伦理等问题越来越重视,企业应审视政策中相关内容是否符合最新道德标准。
行业最佳实践
随着同行企业逐步摸索,可能会形成值得借鉴的最佳实践。企业可考虑吸收优秀做法,更新完善政策。
内部评估需求
企业也应当建立定期内部审计程序,对现有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政策的执行效果、合规性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作出调整。
因此,我们建议企业至少每年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政策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并适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予以修订完善。对于重大法规调整、突发事件等,更应加紧安排政策更新步伐。
只有持续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动态性,企业才能最大限度控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风险,顺应监管要求和社会期望,实现合规运营。这既符合企业自身利益,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十. 发展趋势与展望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一方面,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人脸识别性能的提升带来新动力;另一方面,元宇宙、自动驾驶等新兴场景也将催生人脸识别的新应用。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的伦理和隐私问题也将持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审视。法律监管在不断完善和细化的同时,或许还会出现更大的国际协调统一。
我们预计,未来人脸识别法律监管可能向以下方向发展:
立法进一步细化,对算法透明度、数据权益、使用场景等作出更明确规范。
加大力度惩治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手段日益严厉。
出台行业技术标准和最佳实践指南,引导企业合规运营。
跨境数据流动、算法伦理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日益紧密。
因此,企业需保持前瞻视野,紧密跟踪技术和法规发展趋势,主动完善合规政策和实践,与时俱进,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与此同时,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坚守伦理底线,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
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将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企业保持合规经营,必将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稳健前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作者简介:
黄先生,资深跨境投融资和贸易法律及合规顾问,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拥有20余年的中外资银行业工作经历,曾长期供职于交通银行、香港永亨银行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金融机构。
在银行业长期的从业生涯中,黄朝阳先生一直专注于为跨国公司和有进出口业务背景的企业提供法律和合规顾问服务。他不仅熟悉中国国情,对本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合规需求有深入理解;更精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法规,为众多知名跨国企业的跨境投融资业务提供专业支持。
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黄朝阳先生对跨境投融资、国际贸易、金融合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实务运作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解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差异,为企业量身制定合规方案。目前,他供职于广东广和(佛山)律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Email: 13802689686@139.com
电话: 13802689686(微信同号)
为企业提供以下法律服务:
贸易纠纷咨询及诉讼
出口合规审查及培训
反倾销调查应对
海关稽查及复议程序
并购交易合规尽职调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数据来源于华经情报网,https://www.huaon.com/channel/trend/949973.html
[2] 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发布的预见2023:《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全景图谱》,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30519-c047ffc5.html
[3] 数据来源于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1/2019/1122/c1009-31468987.html
[4] 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发布的预见2023:《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全景图谱》,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30519-c047ffc5.html
[5] 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郭兵、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2020)浙01民终10940号
[6] https://www.clearview.ai/press-room/clearview-ai-settles-aclu-illinois-lawsuit-confirming-continuity-of-business-supporting-public-safety
[7] 单从应用的角度来看,Clearview AI所具有的能力与服务潜力非常巨大。如抗议游行、暴动中个别激进分子的身份识别,寻找街上偶遇到的心仪对象等,不仅可以搜出他们的名字,甚至还能知道住所、工作单位和社交关系网络。也就是说只需一张照片就能从 30 亿张图像中锁定你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因此,Clearview AI 基于自身的面部识别系统和数据库协助 FBI 在内的数百家美国执法机构用面部识别技术快速抓捕罪犯。
[8] 来源于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标题:“人脸识别”400+行政处罚案例分析解读,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16567
[9] https://gdpr-info.eu/
[10] Facial Recognition: A New Trend in State Regulation,https://www.americanbar.org/groups/business_law/resources/business-law-today/2022-may/facial-recognition-a-new-trend-in-state-regulation/,美国其他州也陆续通过了限制公司生物识别使用的法规,但没有一个州像伊利诺伊州的BIPA那样具有私人诉讼权的“牙齿”。
外资战略投资新规行业深度解读:PE/VC视角下的市场机遇与投资策略
2024-11-10
2024-10-07
加密货币监管新态势:法律风险、合规挑战与跨境法律服务机遇(下)
2024-09-05
加密货币监管新态势:法律风险、合规挑战与跨境法律服务机遇(中)
2024-08-22
加密货币监管新态势:法律风险、合规挑战与跨境法律服务机遇(上)
2024-08-14
2024-03-11
A Guide to Working and Living in China as Business Expatriates (2024 Edition)
2024-03-09
2024-02-26
2024-02-13
最高法民四庭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
2024-02-10
2024-10-03
2024-05-30
EFG International AG与OFAC达成3,740,442美元的和解协议
2024-05-11
2024-01-05
2023-12-26
2023-10-04
2023-10-02
2023-10-01
2023-09-24
2023-09-18
2023-11-02
2023-10-30
2023-10-29
2023-10-22
2023-10-20
2023-10-16
2024-10-24
2024-10-13
2024-03-22
2023-11-22
2022-07-10
2022-07-10
2022-07-10
2022-07-10
2022-07-10
2024-09-30
2024-06-19
2024-05-05
2024-03-12
2022-11-01
2022-10-20
网络爬虫的法律与合规实务指南——法律框架、案例分析与操作建议
2024-11-12
2024-05-20
2024-03-20
2024-02-09
2024-02-06
2024-01-25
2024-01-25
2024-01-23
2024-01-18
数字化考勤背景下劳动争议的裁判规则研究——基于钉钉打卡纠纷案例的分析
2024-11-05
2024-09-27
2024-05-03
2024-04-11
2024-04-01
2024-03-21
2023-08-18
2023-08-12
2023-07-28
2023-07-15
联系我们:cblco_01@outlook.com
© Copyright 202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